【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你看,黃金時代的浮雲是什麼顏色?
愛與克制、信仰與叛逆、小心怯怯與甜美歡喜,本身矛盾的因素投射在了這一位少女的內心中,不管是在陰冷潮濕的街頭、瀰漫着濃烈血腥氣味的菜市還是世間獨有一隅的閣樓上,每一個鏡頭都是精心雕琢,但最終卻仍沒有成就那位少女流轉的情意,這是導演彼得·韋柏Peter Webber所訴如雋順般的衷腸,這就是英國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一幅畫的真故事和假故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部電影的製作說起來也算是百轉千回,它本來僅是一幅畫的名字,所作人是荷蘭著名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在最為鼎盛的荷蘭黃金時代,他與梵高、倫勃朗齊名並價,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但是維米爾卻被世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十九世紀才被藝術評論家們重拾考證,所以他也被稱為「沉睡了兩個世紀的司芬克斯」,在維米爾(1632-1675)這短暫的一生中,僅留下了35幅油畫作品(也有34幅的說法),其作品大多體現了市井文藝,兼容合一既表現在意境情調上,同時也突出了濃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整個畫面透露出的是一股舒適寧靜的氣息。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作於17世紀的一篇畫稿,同時也被公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認為是17世紀最富價值的油畫,現存藏於海牙毛利斯博物館。畫作署名為「IVMeer」,沒有代理人也沒有創作日期,畫中僅以一位耳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視覺焦點,針對這一現象,近年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副「Tronie」,即是17世紀荷蘭社會廣泛流傳的頭像。
但就是這樣一幅謎一般的小畫卻讓世人為之沉醉,這幅畫中的少女驚鴻一瞥宛若盛開在了那片潑墨的暗黑背景中,為人稱道的是維米爾登峰造極的光影運用,在有限的色調內利用清漆塑造了無限的層次效果:明亮的光線從左側投下,少女身着薑黃色羅裙露出了純白的里襟,頭髮被充滿異國情調的頭巾包得一絲不苟,而牽引着遊人看客眼神的卻是少女的目光以及那一顆飽滿發光的耳環,這是一位有着天真眼神的人兒,她微微側着身子轉頭回望,雙唇微啟,仿佛是想要說些什麼,卻又被觀者打斷……沒有人知道畫中少女的身份和姓名,可畫者卻通過剝絲抽繭的手法表現了值得回味的細枝末節,正如在慢條斯理地訴說着一個故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素有「北方的蒙娜麗莎」的美譽,令無數觀者沉醉在她無言含情的凝望中,物我兩忘。特蕾西·雪佛蘭也難以拒絕她的無邪澄澈,這位英國女作家在首次觀覽畫作時就被深深吸引,並且捕捉到了纏綿滿紙間的情愫,隨即寫出了同名小說,小說中虛構了維米爾畫作時的生活背景,講訴了一段男女間相互吸引卻未曾逾越的悲情故事,2003年由彼得·韋伯執導被拍成電影。
電影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於1665年,在荷蘭代爾夫特這座小鎮上,少女葛利葉(斯嘉麗·約翰遜 飾)家境貧寒,迫於生計來到了畫家維米爾(科林·費斯 飾)的家中,圓滑世故的岳母、挑剔刻薄的夫人、狡黠告密的孩子、屈尊低賤的女婢,這一切需要她在夾縫中生存。

而男主角是寄居在岳母家中,這個逐漸沒落的家族需要金錢來維持發展,在岳母的牽線下,維米爾將會固定作畫並賣給好色庸俗的畫商資助人范·路易文,作為一個男人他必須得養家來維護自己的地位,同時還得忍受資助人對他的處處刁難,在這瑣碎無趣的生活中靈感漸漸消磨於負累,但是這一切隨着葛利葉的到來卻發生了轉機。
她有着感知色彩的獨特天賦,聰慧到可以明白窗戶上的灰塵都能影響光線的明暗,她就像是池心臨濯的蓮,在他看到的第一眼便被她吸引,他們在閣樓上安靜地碾磨調色、隨性地討論構圖的線條,在這裡是專屬他們兩人的靜謐與理解,他們互相吸引、暗自悲喜,卻始終保持着純摯的初衷,未曾逾矩,也正是這一段欲說還休、細細遊絲情愫的發酵,她戴上了維米爾夫人的珍珠耳環成為了他畫紙上的模特,和維米爾一起完成了這一幅絕世佳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但終究兩人小心翼翼隱匿的感情還是在小鎮上傳播開了,正如終究還是無法填埋橫亘在他們之間的理論鴻溝。
影片的末尾,是維米爾夫人強行看到畫之後撕心裂肺地嚎啕,葛利葉對畫家暗啞無聲的愛意被衝破展露於觀者的面前,她始終周旋不過地位的束縛,最終她離開了閣樓、離開了畫室、離開了他的身邊,卻不曾與他有過告別,她站在小鎮那個多邊形的中心廣場上,有過一瞬間的停留,隨即便堅定地消失在了那一幕鏡頭中,就好似她的到來,一聲不發,靜靜悄悄,隨着黯然離開的身影,她的世界也重返喧囂市井,她終究逃不過灑滿了迷霧微塵的命運,最終嫁給了肉市里給畫家家裡供肉的屠夫。但故事卻並沒有戛然而止,已為人婦的葛利葉在一天收到了一個用純白棉絹包裹的物件,輕輕打開,正是那一對柔光流轉的珍珠耳環。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風流靈巧招人怨
這一句詩本是曹雪芹用來形容筆下晴雯的用詞,而電影中的葛利葉卻正如前者,樸實自然、超凡脫俗,在昏暗陰冷的環境中仿佛是一株舉世獨立的白蓮花。電影從一個遠鏡頭開始,葛利葉仔細地切着洋蔥甘藍,低不可聞的背景配聲好像是一劇默片,隨着鏡頭的慢慢切近,一位臉色白淨的少女印在我們眼前,柔軟的光影從窗柩投下滑過她的頸脖,飽滿泛紅的臉蛋透着光芒,但眼神卻是孤獨而倔強的,正當我們還想再捕捉一點痕跡時,卻被她的母親踏着急迫的腳步打斷了,就如石子無意擾了湖面,她即將啟程前往僱主的家。電影的前段,葛利葉無時無刻不在辛勞地工作,當她終於踏進畫室打掃窗戶時,姍姍來遲的男主角維米爾在門口安靜地注視着他,或許從這一刻開始,故事才真正的翻開了序幕。

不得不說斯嘉麗的演技真的是可圈可點,她將第一次見到畫家時的局促不安、手足無措、慌張逃離維米爾注視的神態表現得入木三分,如果說這一次的相遇稍顯倉促,那麼之後的相處便使兩人坦開了心胸。閣樓上的畫室好似一個被隔離起來的禁區,是維米爾舉家都不能進入的區域,但卻是男女主角在現實中的另一個美好的世界,他們在這裡通過暗箱頭挨頭觀察照片,葛利葉迅速地掌握了色彩圖譜,也僅憑於此維米爾就發現了葛利葉對於繪畫超凡的敏悟力,他領她來窗邊問:「你看天上的雲是什麼顏色?」她回答說:「白色?」回答後又細細凝望着天空,繼續說:「不。是藍色、黃色、灰色……有很多顏色。」這是全片中最美的鏡頭,整個畫面就如同油畫般的質感,或許葛利葉不會知道,她在看雲的時候,她自身也成了維米爾眼中的那幅畫。
眼看平靜的生活卻被掀起了一場風波,好色畫商垂涎於葛利葉的美貌,在他的堅持下,維米爾需要完成以葛利葉為主角的肖像畫。一對流光溢彩的飽滿耳環——也是曾被維米爾夫人佩戴的耳環,被畫家偷偷拿了出來,電影中,畫家拾起了一支細長的尖錐,在蠟燭上烤了烤,最終刺破了少女的耳垂,伴着疼痛,唯一一次她靠在了他的懷裡,也是唯一一次她冀盼的愛意無處遁形,終於那一對耳環襯着微微的血紅被她戴上。這個鏡頭也是將全片推向故事高潮的環節,導演在表現這一鏡頭的時候運用了長時間的醞釀鋪墊,也只有此時的陣痛才是維米爾留給她的唯一見證,這是他們離的最近的時候,但即便在那個時候,他們還是隔得太遠了。
畫家與女傭之間的鴻溝怎會輕易逾越?「風流靈巧招人怨」,他們之間若有若無的默契最終被女主人的爐火燒得零落殆盡,火花在一瞬間爆發了,就像是一個被悉心隱藏的秘密仍被暴露於人前,當女主人痛喊着讓她滾出她的房子時,她至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但是深深地看着維米爾,但是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應。是啊,世界上的其他人說什麼都沒關係,但是若是連他都放棄了爭取,那麼這一切也不再值得眷戀了。她離開了閣樓的畫室,但在離開之前仍沒有推開那一扇門與維米爾道別的勇氣,在短暫地停留後,她僅留給我們一個瘦削卻堅毅的背影便推門而去。
這樣一位「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像是斑駁樹蔭下的一股細長的泉眼溫吞地鋪陳開來,電影裡的每一個鏡頭都像是被精心修剪過,宛若在欣賞一冊銅版畫紙,沒有大段累贅的對白,也沒有欲望糾纏的縱情,更沒有激情迷醉的花前月下,只有那些迷離的、微妙的情緒都被安放在了他們相視的眼神中,不難想象她也曾懷揣着什麼樣的心思,電影的末尾是以不斷拉近原著畫作來結束尾聲,伴着悠長的古典鋼琴與長笛的和音,流暢且平穩,一時之間卻不能分清這究竟是作者的遐想還是三百年前真實存在的故事。
我從不說愛,但是每一個見過我的人都會知道,我愛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