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英国不可不说的三位浪漫派诗人

英国不可不说的三位浪漫派诗人

有人说作家之不幸便是读者之幸,也许正是因为命运在他们身上,背负了沉重的枷锁,才会让他们孤独的灵魂,如此奋力的带着镣铐跳舞,以此来宣泄自己无处抒发的感情,从而迸发出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在 19世纪的英国有三位天才般的诗人,他们一生短暂而坎坷,但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他们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John.Keats)、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

这三位天才诗人好像天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带着他们划破天际的星光,在文学的银河里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芒。

忧郁的济慈 p55306_1

小原第一次接触济慈是在电影《明亮的星》(Bright Star)中,这是一部描述诗人济慈年轻时爱情故事的传记电影。英国男演员本·威士肖(Ben .Whishaw)用他独特的忧郁气质,完美诠释了一个身体虚弱却又多情敏感的济慈。虽然电影平淡含蓄,对人物的情感处理也是点到即止,但却将一段无果而终的爱情表现得清淡美丽。也许是因为被电影中唯美而梦幻的场景、优美而浪漫的诗歌,和甜蜜而哀伤的爱情所吸引,小原开始想要深入的了解真正的济慈和他的诗作。

1. 济慈的生平

济慈自幼家境贫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继去世,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那颗敏感的心,而弟弟汤姆的早逝,无疑给济慈带来了承重的打击。在汤姆去世的那一年年底,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

在那里济慈遇见了自己一生的挚爱­——芬妮·布朗(Fanny.Brawne),和芬妮的爱情无疑成为了济慈创作最好的源泉。济慈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芬妮创作了大量优美诗歌,即使他因患肺结核,在意大利走完自己25岁年轻的生命之际,仍然为芬妮创作了他生命里的最后一首诗《For Fanny》。

济慈的一生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但他并不消极厌世。济慈是浪漫的情人,也是敏感的诗人,他把生命中极大的激情投入到爱情中,却从来没有和他所钟情的人,有一个浪漫完美的结局。爱情甚至成了他生活中带悲剧的力量,这也促使他写下了那些动人的诗篇。

2. 济慈的代表作

《每当我害怕》(When I have fears)、《哦,孤独》(Oh, lonely)、《明亮的星》、《夜莺颂》(Ode to the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人生的四季》(The life of the four seasons)、《给拜伦》(To byron)、《咏阿丽莎巉岩》(The chorale lisa crags)、《无情的妖女》(The relentless syren)、《忧郁颂》(Depression)、《秋颂》(To Autumn)

唯美的雪莱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如果你说你不了解雪莱,但是他那些节奏明快、积极向上的诗歌,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说实话小原以前小学的时候,就老爱套用雪莱的话写作文(不少小伙伴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吧),但却不知道那些优美的语句,是出自一个怎样的人,还好后来读了雪莱的诗集和相关介绍,才了解了这位天才的诗人。雪莱虽英年早逝,但诗作丰富。雪莱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约 206 多首抒情诗,10多部长诗以及《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Unbound, 1819) 等诗剧。受生平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雪莱的诗歌涉及的题材更加宽泛,内容和思想性也更高。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位独特的诗人吧。

1.雪莱的生平

雪莱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辉格党议员。雪莱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岁进入牛津大学,他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 Hume),以及葛德文( Godwin)等人著作的影响。18岁时由于与父亲观念的不合,雪莱被逐出家门,依靠两位妹妹的救济艰难度日。这一时期他遇见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由于对这个可怜女孩的同情,他带着她私奔了,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但当浪漫的骑士精神经过理性的冷却,他那场仓猝的婚姻中较为真实的一面,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开始显现。雪莱不得不承认婚姻并没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另一种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所以后来他与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相爱并结婚,所以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最好的武器来攻击他。由于政治的迫害雪莱长期流亡其他国家,29岁时因海难而溺亡,这也结束了他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死后回到了他最爱的罗马。

雪莱所创作的有关人生主题的诗歌,多半具有自传色彩,是他发自内心的告白。不但反映了他曲折人生中复杂的经历,而且也展现了他的基本人生观。他所创作有关人生主题的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爱情诗篇。他的爱情诗歌中没有空洞无物的浮夸矫饰,只有追求真诚浪漫的心灵,和不失自我的理性。

2. 雪莱的代表作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战争》(War)、《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麦布女王》(Queen Mab)、《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逝》(The Past)、《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致云雀》(To A Skylark)、《自由颂》(Ode To Liberty)、《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等。

激情的拜伦

p55306_2

小原有个小伙伴以前总是爱以“拜伦式英雄”自居,小原看着这样大大咧咧他,问他为什么这么自居时,他却迷惑的说“我不就是和拜伦一样的英雄吗”?小原第一次听见到他这样解释时,真是哭笑不得。然后问他拜伦是谁时,谁知他却一脸嫌弃,并语重心长的对小原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好吧小原也承认这点啦。

“拜伦式英雄”其实指的是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The Oriental epic)中,塑造了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他们烙印着拜伦的思想气质。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反抗、孤傲、浪漫。代表人物:《海盗》(Piracy)中的康德拉(Condra)。

了解了如此个性鲜明的“拜伦式英雄”,你是不对拜伦更加感兴趣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拜伦吧。

1. 拜伦的生平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没落的贵族,在拜伦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就抛妻弃子的离去。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过着清贫的生活,拜伦先天性跛足,而他的母亲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

1805年,拜伦从中学毕业,并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文学和历史。大学时期,他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极其感兴趣,狂热研读伏尔泰(Voltaire)和卢梭(Rousseau)的作品,并且开始自己创作诗歌。但却受到各种消极浪漫主义的攻击和谩骂,拜伦写出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The English poet and Scottish critic)回击攻击者,却意外地揭开了积极浪漫主义对抗消极浪漫主义的序幕,长诗也使得拜伦在英国诗歌文坛中初露锋芒。

虽然诗歌为拜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由于他的思想和英国政坛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会的攻击与谩骂。1816年,上流社会以他和妻子离婚的事情炒作和攻击,使得他被迫黯然离开故土。

1823年7月,拜伦加入到了反抗奥斯曼奴役的希腊独立战争,他担任希腊一个军队的司令,每天忙着为希腊军队筹集物资,购买先进武器,调节内部纠纷,过度的劳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体健康恶化,在一次行军途中,拜伦遇到了暴风雨,经过风雨吹打的拜伦从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伦因治疗无效病逝于希腊军队的军帐中,享年36岁。

2. 拜伦的代表作

《懒散的时刻》(Idle time)、《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异教徒》(Pagan)、《温莎的诗艺》(The skill of Windsor)、《海盗》、《莱拉》(Lilac)、《柯林斯的围攻》(The siege of Collins)、《巴里西纳》(Barry)、《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该隐》(Cain)、《唐璜》(Don Juan)等。

这三位英国浪漫派诗人,虽然一生短暂,如流星般凄凉美丽。但他们却把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百世。

想了解英国文学相关,推荐你阅读: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英国五位女作家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