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E. M. Forster】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英...

【E. M. Forster】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英國文壇的滄海遺珠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是20世紀前期,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雖然在英國文壇上占據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卻一直低調得不怎麼顯眼,就好像滄海一遺珠。不過不溫不火可不代表人家沒才華,畢竟連女神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也是福斯特的忠實讀者。福斯特曾榮獲英國最古老的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而美國藝術文學院,也設立了E.M.福斯特獎(E.M. Forster Award)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

福斯特出身於倫敦的一位建築師家庭,父親早亡,由母親和嬸祖母撫養長大。生活中缺少男性的影響,也使福斯特很小時,便已肯定自己是同性戀者。少年時就讀肯特郡唐布利奇學校的不盡愉快的經歷,使他對英國的公學制度十分反感。1897年福斯特入學劍橋大學,並加入了門徒社(The Apostle),結識了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約翰.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著名學者列頓.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等人。

p65686_3

門徒社成員推崇哲學家托馬斯.莫爾(Thomas Moore),關於擯棄舊體制、創立新倫理的思想。這一時期,福斯特的關於個性自由的人文理念開始形成。福斯特極富表現力和洞察力地在小說中,再現了英國中產階級的社會生活情況,同時蘊涵着福斯特對英國人“發育不良的心”這一主題的診斷。“發育不良的心”指的是福斯特,所認為的英國人性格上的缺陷。這種缺陷,主要表現為人與人關係的衝突與隔膜。福斯特認為人們這顆“發育不良的心”:具有冷漠頑固、謹小慎微、求全責備、市儈實際、缺少幻想、虛假偽善的特點。而且這些特點,已經成為了英國人的民族特點。所以小原覺得福斯特的觀點有時真的挺辛辣、深入的,簡直有種一針見血的感覺。關於國民劣根性的診斷上,跟咱們中國魯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

有人說20世紀的英國作家都以古怪張揚為傲,不過福斯特真的是一個低調安靜的異類。福斯特身上本來有很多可以被人用於炒作,藉以使自己名聲大噪的東西,但是這位先生真的就是什麼也不干,一心只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安安靜靜的寫作品。小原之前就說了由於家庭原因,福斯特很小時就肯定自己是同性戀者,更因此於1913年開始寫作《莫瑞斯》(Maurice)。但由於當時英國的社會的氛圍,使福斯特終生都沒有說明自己的性傾向,而他的性傾向也是在他死後因《莫瑞斯》的出版才廣為人知。雖然福斯特什麼都不說,但是心卻還是很誠實的。1930年福斯特結識了二十八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Bob Buckingham),但當時羅伯特已經結婚,不過他的妻子逐漸接納了福斯特為家庭的一員(不得不感嘆羅伯特妻子心理的強大)。羅伯特的子女後來也把福斯特當爺爺看待,羅伯特的兒子和孫子都取名為摩根,他的家也成為福斯特朋友們聚會的場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羅伯特的家中去世,兩人的情誼維持了四十年之久。

p65686_1

了解了福斯特的生平之後,大家還是和小原一起通過福斯特的作品,去了解福斯特吧,畢竟作家還是喜歡用作品說話的。

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是福斯特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名取自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一句詩:“蠢人們闖進了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婚姻對於天使而言是不敢駐足停留的地方,而世界上卻有千千萬萬的人,前赴後繼的投入了這愛情的墳墓。小說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了一個年輕寡婦莉麗亞(Lily),不堪她富有的、冷酷的婆婆哈里頓太太(Hareton, Mrs)的輕視和壓制,前往意大利(Italy)旅遊,並且愛上了小她十二歲的意大利青年基諾(Jino)。莉麗亞由於害怕婆婆阻撓,便倉促成婚。但由於兩個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衝突,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莉麗亞最終抑鬱成疾,死於分娩。為了維護家族的面子,莉麗亞的小姑哈里特(Harriet)偷走了孩子,結果她的馬車在途中發生意外,孩子也不幸身亡了。

小說從形式上看是一齣喜劇,但卻以悲劇告終。出身貧寒的莉麗亞兩次希望以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果卻不斷使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福斯特用略帶詼諧的筆調,通過對比氣氛沉悶的英國社會,和生機勃勃的意大利生活。反映了莉麗亞的悲劇,並非只是個人悲劇,同時也是社會的悲劇。莉麗亞的一生始終處在男性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因而顯得尤為坎坷。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是小原最喜歡的福斯特作品了,其實小說的開頭,和簡.奧斯丁(Jane Austen)的作品《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有着相似之處。不過這次是換作了一個傲慢的女人,和一個帶有偏見的男人的故事。故事的發生地點也是在意大利,也許是因為大學畢業後福斯特,通過意大利和希臘的旅遊,深刻迷戀上了異族文化的自由與奔放,同繁文縟節又僵化的英國社會所作出的對比,所以在小說中給予了意大利無限的可能。

小說主要描述了露西(Lucy)和喬治(George)的愛情故事,露西姐妹和喬治父子住進了同一家旅館,通過一間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兩人結識並墜入愛河。但兩人因為英國的傳統禮儀,和自身的性格缺陷,而經歷了許多波折,也深刻地揭露了英國中上階層的傲慢與偏見。在福斯特的小說之中,更加體現出他喜歡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羨慕那些下層人物的生活。同時他認為意大利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能夠幫助英國人減少偏見,更加寬容地生活,讓英國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其實小說中“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也代表了一種生活形態,代表了主人公開放的個性,與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

如果要問奠定福斯特大師地位的作品是哪部,那一定是這部《霍華德莊園》了。也許大家對這部小說比較陌生,那麼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霍華德莊園》(或譯《此情可問天》),大家是不是比較熟悉了。這部電影是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的男主角,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主演,並在當年斬獲了奧斯卡的多項大獎,成為英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小說的人物繁多,結構複雜,描寫了來自不同社會層次的,三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和糾葛。表現了代表英國中產階級上層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萊格爾(Schlegel)姐妹,和同一階層代表實幹、缺乏想象力,但卻傲慢的威爾克斯(Wilks)一家之間,以及英國中產階級上層,和下層之間複雜的關係。但不管是重要人物細緻入微的心理敘述,還是次要人物的寥寥數筆,福斯特都生動刻畫了,各色人物在當時社會狀態下的心態。也體現了福斯特日漸成熟的寫作手法。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p65686_2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在世時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而且風格與之前大不相同。《印度之行》關注的是英國殖民時期,重要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着更強的揭露性和批判性。在現實生活中福斯特也曾兩次前往印度,親眼目睹了英國殖民統治者的醜陋行徑,和越演越烈的民族衝突。這樣反映了福斯特思想的成熟與深刻。

小說以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India)昌德拉普爾城(Chang DE city)為背景,通過一系列戲劇化的事件,表現了印度人和殖民者之間的矛盾衝突。揭露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對印度人民的歧視與侮辱,以及印度人民,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憎惡和反抗。不過在反映民族衝突這一主題的同時,福斯特也描寫了印度大夫阿齊茲(Azeez),和英國人菲爾丁(Fielding)之間的友誼,主張英國人民與殖民地人民之間相互理解。

莫瑞斯(Maurice)

作為福斯特死後才發表的小說,《莫瑞斯》承載了福斯特靈魂深處太多的東西了。這部具有他自傳色彩的同性戀主題小說,通過福斯特對同性戀的正面描寫,反映了作者對世俗的大膽挑戰。很多小夥伴雖然如今都習慣用“腐國”稱呼英國,卻不知,曾經的英國也是十分反對同性戀的,而且直到1969年,英國才取消了對同性戀的刑事處罰,所以1971年《莫瑞斯》才得以出版。有人說這部小說是同性戀版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就可見這部小說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衝擊了。而同性相戀視為病,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和福斯特本人內心的痛苦。

福斯特作為英國文學史上並不算多產的大師,卻留下了一部部經典的作品。他的作品也幾乎都被翻拍成了各部影視作品,而且幾乎都是英國影視的經典佳作,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可以看看喲。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