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英国五位女作家

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英国五位女作家

Jane Austen(简奥斯汀)

蜂蜜色的英国小城巴斯,以温泉闻名于世,充满世俗欢乐,而简奥斯汀又赋予了巴斯新的荣誉:文学之城。简奥斯汀曾在此生活五年,十八世纪的巴斯,曾以时髦大都会形象融入其小说中。

简奥斯汀

1775年—1817年,简奥斯汀活了42岁,共有六部长篇小说问世。20岁出头,就完成了她最负盛名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初稿,其他还有《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她名声卓绝,被誉为“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杰出的作家”。

我曾经造访过巴斯,在这座小城中寻找那种独属于英国女人的“傲慢与偏见”——在第一本小说《诺桑觉寺》里,她这样描述女主角凯瑟琳初次到达这个英国东南小城的情景——“他们来到巴斯,凯瑟琳充满了欢乐的热望。”问题是,来到巴斯以后,简奥斯汀最大的苦恼是经济拮据,没有私家马车和漂亮衣饰,如果花钱买软缎手套,就没钱买跳舞丝袜。巴斯的社交生活也与她从前熟悉的英格兰乡村大不相同,失落的爱情、大龄未嫁已让女作家成为城中谈资。加上父亲每况愈下的健康,以及渐渐中落的家境,都让敏感的她深感忧愁。简奥斯汀心高气傲,不甘心被现实的“六便士”就此收买了理想的“月亮”,于是开始厌弃巴斯,想寻求真正让内心安宁的地方。

说她不喜欢巴斯,有事实为证:她一生所著的六部长篇小说,没有一部是在巴斯完成的,住在巴斯的五年堪称她创作的枯竭期。这座城市的喧闹繁华,显然扰乱了女作家的内心生活。不过,反过来讲,巴斯的生活也并非无益,最终还是成为她小说的素材。最后的两部小说《诺桑觉寺》和《劝导》都是以巴斯生活为主要背景的。离开巴斯之后,她反而才能书写巴斯。看不到巴斯,巴斯才能成为她的内心风景。傲慢与偏见,或许印证了英国女人的优雅正是来自于挑剔。

英国文学史上,勃朗特三姐妹是个奇特现象:既是璀璨群星,又都是单独巨星。

简奥斯汀

1847年,《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先后出版,引起文学界强烈轰动,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佳话。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三姐妹原本名不见经传,却因为对爱与尊严的出色书写而名动天下。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三姐妹的成功却源自其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Charlotte Brontë(夏洛蒂·勃朗特)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奥斯汀

这段著名的对白出自《简·爱》(Jane Eyre),被称为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简·爱》是一部灵魂之书,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上千万计的中国读者,映照出中国人同样也要获取“爱与尊严”的精神世界。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偏远乡村,女主人公简·爱在上帝面前与众人平等的故事成为典范,那个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正代表了英国女人“坚毅”的特点。

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更是一部气质独特的爱情绝唱。其后被毛姆推介为世界十部最佳小说之一:“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那些伟大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昏暗的荒瘠土地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

你瞧,痛苦这种情绪,在英国女人那里也因为克制而变得优雅。

Agatha Christie(阿加莎·克里斯蒂)

最具逻辑感的女人,她代表了英国女人的理性及创造性特征。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196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埃克塞特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册封为女爵士。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包括记录异域生活的回忆录1部、宗教题材的儿童读物1部)、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迄今为止,欧美甚至日本很多侦探作品还是使用了她开创的这一模式。

有人曾把英国比喻为一个穿着工装的女人形象,喻其能干且精巧。由此看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劳作能力堪称世界之最,除了莎士比亚之外,几乎没有哪个男人能干得比她更好。而她更堪称世界上最具逻辑感的女人,否则她如何写作推理侦探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了英国女人的理性及创造性特征。

Virginia 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

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有人说:伍尔芙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2003年,好莱坞女影星妮可·基德曼因主演《时时刻刻》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影片的原型就是伍尔芙。

某种程度上说,伍尔芙是上帝的弃儿。她生活在一个9口之家,父亲虽然是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却严重地重男轻女,伍尔芙终其一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性骚扰,更是带给她永久的精神创伤。

伍尔芙又是幸运的,从童年开始,她就每天在父亲的书房里进进出出,用收割机一样的速度阅读文学作品,连父亲都不禁惊叹她好像是在“吞噬书籍”。而大名鼎鼎的作家托马斯·哈代、乔治·梅瑞狄斯,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更是家中的座上宾,使伍尔芙得以在超凡智慧的熏陶中成长。

伍尔芙最大的幸运,是与政治学家伦纳德的结合,岁月证明,嫁给伦纳德是伍尔芙一生中做过最正确的事。

伍尔芙绝非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她会在做饭时把婚戒丢在猪油里;在参加舞会时把衬裙穿反;她每一部作品完成后,都会陷入短暂的疯癫;她甚至对异性之间的亲密有本能的抵触,却对同性的情感极为依恋。

但这个被伍尔芙绝世才华倾倒的男人丝毫没有被世俗的眼光吓倒,他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现实,心甘情愿地度过了29年的无性婚姻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生育权,忍受着伍尔芙与一系列男女恋人的暧昧绯闻,细心地照料着时刻处于疯癫阴影下的妻子。

在伦纳德的精心照料下,伍尔芙迎来了文学生命的全面绽放,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婚后写成的。她还试图找到女性问题的关键,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出航》、《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等,犹如一部“女性的心灵史”。

更多的时候伍尔芙都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孩子,伦纳德永远是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除此以外她怕给别人看,怕别人嘲笑她。为了出版方便,伦纳德甚至帮助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1930年,伍尔芙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

1941年3月28日,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伍尔芙还是选择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说:“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然而她不知道,与她朝夕相伴的岁月,才是这个男人最美好的时光。

英国女性的骨子里就透露着优雅与稳重,痛苦这种情绪,在英国女人那里也因为克制而变得优雅。

J.K. Rowling(罗琳):从一文不名到富敌女王

简奥斯汀

十多年前,一部哈利波特轰动全球,让一位原本普通的女性作家一夜成名,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女作家。哈利波特不仅成为全球最经典的畅销书,销量持续十多年,也让英国成为无数哈利波特迷向往的国度,让周边产品、产业一度火了起来。这位颇具想象力和独立精神的现代女作家就是哈利波特的妈妈罗琳。爱丁堡的魔幻与古老赋予了罗琳充分的想象力,孕育了一代文学巨著,而哈利波特又赋予了爱丁堡新的灵魂。

苏格兰博物馆旁边的象房咖啡因此而火了,据说单亲妈妈罗琳就是坐在这里写出了《哈里·波特》,无数的哈迷前往咖啡馆感受当年罗琳写作的环境和气氛。

罗琳创造了一个自己的魔法世界:七部关于寄宿学校中的魔法男孩哈利·波特的系列丛书抓住了地球上所有孩子的心。这套风靡全球的丛书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故事,罗琳从此成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女人。是她让全世界数千万的“哈利·波特迷”,为了一个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的小男孩的命运而神魂颠倒。

当年,她最穷困潦倒时,就是在那家象房咖啡馆里,把女儿放在桌边婴儿车上,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为了省钱,她几个小时只喝一杯咖啡。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后好评如潮,她获奖无数。随后的《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继续轰动。2003年6月,她再创作出第五部作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已经升温到沸点。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架后24小时里,在美国境内就卖掉了690万册。她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迄今,其作品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达2亿多册。

毫无疑问,罗琳身上蕴藏的是英国女人的独立精神。

更多英国作家相关,请点击:英国的三位浪漫诗人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