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里奇:用文學對話,讓時光不老
對滋味淺嘗輒止的人看諾里奇永遠像在看一個坐在公園放空曬太陽的垂暮之年的老人,連奧斯卡也看上了它講述老年危機的絕佳故事背景——氛圍濃郁且別無旁礙。而在對英國文化有所了解的人眼中,諾里奇可斷不是這樣絕望的存在。他們看諾里奇是「夢幻的」,「有情調的」,「藝術性的」,「創造力非凡的」魅力值的頂峰;是在文學和藝術意義上超越現代普遍眼光的標杆般的城市。
Elm Hill小巷裡的書店

當你還沒有深入細緻的觸摸這裡深刻而隱匿的底蘊時,用陰雨綿綿的第一視角來塑造刻板印象未免太過武斷了些,畢竟被時光深切鐫刻的土地上總是新芽最茁壯的地方。所以聯合國的眼光也不會太差,諾里奇在2012年被評為「世界文學之都」,是英格蘭第一個,世界第六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這個不會直接帶來資本運作的殊榮,卻是一枚無形的郵戳,給諾里奇印下了鮮明獨特的城市烙印。
文學,大概是諾里奇這個英式小老頭身體裡從未停止過迸發的精神野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評價里,這個英格蘭中部城鎮歷史文化遺產豐厚,文學積澱深厚。11世紀這裡是全英印刷之都;13世紀時,全英格蘭惟一的希伯來語詩人Meir ben Elijah長居於此;15世紀時,第一本女性撰寫的英文書籍在諾里奇出版,第一份地方報紙在諾里奇出版發行。它既是18世紀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故鄉,也是詩人亨利·霍華德(Henry Howard)孕育無韻詩和十四行短詩體的故土。至今,諾里奇市中心仍然豎立着17世紀的英國文體家托馬斯·布朗(Sir Thomas Browne)的雕像,他關於語言和風格的書已持續影響英國文人400年。
市中心豎立的托馬斯·布朗雕像
650年前,虔誠的基督徒茱莉安(Julian)在瀕臨之際記錄下了腦海中浮現的奇妙異象,並在戰勝黑死病之後在諾里奇大教堂里用將近20年的時間來冥想禱告,試圖理解異象背後上帝的意志,最終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本女性撰寫的英文著作《愛的啟示》(又譯作《神聖之愛的啟示》)。誰又知道這不是主藉助茱莉安的手在諾里奇傳達的旨意呢。亨利把這道神聖的旨意寫進了詩歌里傳唱在街頭巷尾,托馬斯的《常識》最終讓上帝的意志在人類的近代革命中照進現實。
和Norwich Cathedral 一起矗立超過900年,在18世紀之前一直是英格蘭的第二大城市的諾里奇,在諾里奇作家中心(WCN)的主任克里斯·格里布(Chris Gribble)眼中「比任何一個英格蘭的城鎮都要更像歐洲」。從中世紀開始,這裡就因為發達的農業聚居着大批「異邦人」。德國人、猶太人、荷蘭人,複雜的血脈起源不斷地孕育思想自由的異見者,延續至今。悠然自得的老派英倫小城的緩慢節奏起初也讓克里斯恍如時光倒退,但氣息沉穩卻想象力張揚的文學歷史脈絡和這樣的城市呼吸搭配出難得和諧的格調。

從1995年起,由英國文化藝術協會及UEA資助創辦的「作家中心」開始舉辦國際文學節(Worlds Literature Festival),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參與文學對話和沙龍。這並非是一個倚靠大量的演講和鎂光燈支撐起來的文學秀場,除開專門安排在文學節夜間的作家與文學愛好者的交流會,整個節日在實質上可以說是作家之間一次頂着公共名義的私下交流聚會,在保證作家自然交流的同時儘可能的摒棄一切涉及世俗名利的干擾成分。
並非名流的專屬,文學也是諾里奇普通大眾生活里的習以為常。就像諾里奇的公交里永遠不缺捧着老式厚皮書的英倫老太太,咖啡館裡永遠坐着一位喝維多利亞下午茶的文學少女。儘管最早且唯一的獨立書店The Book Hive 到2009年才出現,但它迅速得到當地人的喜愛。
The Forum是2002年才落成的市民圖書館,相較於圖書館,它更傾向於提供一個「希望放棄框架產生更多可能」的市民空間。點一杯咖啡,或翻閱古籍,或心得交流,或只是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席地而坐放放空。沒有什麼是一定要在這裡才能達成的,也沒有什麼是離開了這裡而不能達成的。重要的是,現在的你,和現在的心情,都選擇在這裡融合更多的可能。
即使沒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突如其來的大帽子,諾里奇依然會在緩慢的時光里跟茱莉安聊上帝的仁愛,與亨利吟誦十四行詩,和托馬斯一同展望獨立,用不高調的小姿態在靜謐的歲月里寫自己的故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