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在伦敦西区看戏,让我相信世上有表演这门手艺

在伦敦西区看戏,让我相信世上有表演这门手艺

有天夜晚,我从公爵夫人剧院(Duchess Theatre)看完纯喜剧《The Play That Goes Wrong》出来,第一次遇见门口有人这么晚了还在发戏剧宣传单,那是一个消瘦的男人,肩膀斜挎着包,像个卖报少年,中长的卷发搭在肩膀上,鹰钩鼻上架了一副圆圆的眼镜。他不但把传单塞进我手里,还怀着巨大热情介绍传单上是将要上演的另一部喜剧。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英国奥斯卡的奥利弗奖(Olivier Awards)是英国分量最重要的喜剧奖,开奖前会有一场提名活动,今年的活动在Rosewood Hotel,现场我见到了许多知名剧目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当被主持人提到榜上有名的时候,他们会欢呼鼓舞士气。

剧院

而主持人宣布喜剧奖后,我看到对角线不远处,一个瘦瘦的男人站了起来欢呼,大概他的样子实在太好辨认,正是那天晚上给我发传单的男人。活动结束时,我好奇问他究竟是谁,原来他正是这部戏的出品人。这就是在伦敦西区(West End)看戏,你永远可以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意想不到的人。

在伦敦要想不看戏都难,在西区不看戏更是难上加难,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剧院,光寸土寸金的西区就占了40多家,随便走出地铁站对面就是剧院,一路走在考文特花园,剧院挨着剧院,简直是一个剧院的丛林。处于诱人的丛林中,怎么会不为此动心,光是看到如此斑斓的剧院海报,看到历史感十足的剧院建筑,看到进出剧院穿着体面的观众,都要被撩起看戏的欲望。

看戏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美国记者,她刚好是报道戏剧这条线的,算半个专业人士,谈起心爱的剧目滔滔不绝。我问她,“比起纽约的百老汇,伦敦的西区有什么不一样?”她一下就懂了我的意思,关于西区和百老汇的比较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它们都是每日每夜上演着经典剧目的戏剧。她说,“虽然作为纽约人有种骄傲,我身边的纽约客认为纽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但是老实说我心目中,看戏第一的地方是伦敦西区,第二是纽约百老汇,第三是多伦多。百乐汇有更多的音乐剧,而伦敦有更多文学的、古典的戏剧,有莎士比亚,纽约很多剧目是从伦敦传过来的。”我倒愿意相信她不是在恭维,西区的剧院确实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魅力。

剧院

也许西区的很多剧目在其他城市也有同时上映,但也许只有在这里,戏剧几百年来都是人们重要的文化生活,远远早于电影和其他娱乐活动。西区里古老的剧院大多建于19世纪末或者20世纪初,名字往往源于宫廷,或源于街区历史和创始人。它们规模大小不一,但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日夜上演经典或者最新剧目。

伦敦看戏也有自己的风格,观众是可以在剧院里喝酒的,每个剧院有自己的酒吧和纪念品商店,开场前和中场休息都可以买啤酒、葡萄酒、鸡尾酒以及哈根达斯冰激凌,这里卖的节目册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美到足以用来收藏。你可以在酒吧区域跟其他观众高谈阔论,也可以把酒带回座位慢慢品尝。我曾经问过一个剧院工作人员为什么会在剧院有酒喝,得到的回答是“这是在伦敦,剧院怎么可以不卖酒呢?”有次路过一家关闭的剧院大门上贴着告示,竟然是因为卖酒的执照到期而关门重组。

无论是音乐剧、舞剧、话剧、魔幻秀、歌剧,还是木偶剧和儿童剧,各种形式兼容在此。另外,成人也不要小瞧了儿童剧,我在考文特花园的剑桥剧院(Cambridge Theatre)观看儿童剧《玛蒂尔达》(Matilda),却意外发现这是一部惊为天人的音乐剧,正义必战胜邪恶的结局,整个故事中有人性、有血肉,还有极富张力的演出和变换丰富的舞台效果,小演员们也都有着天王天后的才华和气质。在兰心剧院上演的《狮子王》每逢周末基本上都是一票难求,多次被评为“来伦敦不可不看的音乐剧之一”。根据童话改编的魔幻音乐剧《坏女巫》(Wicked)是我看的第一部儿童剧,也是从此爱上儿童剧的开端。

儿童剧

我也是到了伦敦才开始一本正经地去看戏,或者说把看戏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买票也成了重要的事。就像过去看电影之前那样会先查一下戏评,在网上订票,身边的朋友也常常交换戏剧的信息,有次跟一个戏迷朋友坐公交车,他突然抱着手机开始抢票,还特别得意地说在新剧放出来时就抢到了,一脸欣喜。很多游客会在票务中心买票,票务中心大多设置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各个歌剧院的票务信息都可以查到。

工作人员也是实在可爱,有次我在莱切斯特广场的票务中心买《西贡小姐》的当天票,工作人员竟然不肯做我生意,告诉我剧院自己的票务窗口有更优惠的打折票,剧院在Soho的爱德华王子剧院(Prince Edward Theatre),离得不远,到那之后我果然买到了打折票。

我偶尔也会在路过剧院时碰一下运气,看看能不能在西区撞上开场前的打折票,如果能买到退票,那就捡到大便宜了,位置好且便宜,工作人员从不吝惜向你推荐手上的好票。电影看得少了,戏剧看得多了,电影院只会去那么固定的几家独立影院,剧院却愿意尝试去更多不同的风格。

剧院

伦敦西区叫作女王的剧院就有两家:女王陛下剧院(Her Majesty's Theatre)和女王剧院(Queen's Theatre)。女王陛下剧院始建于1705年,因歌剧名声大噪,著名歌剧《卡门》的伦敦首演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后来也成就了史上最成功的娱乐作品《歌剧魅影》。剧院的名称曾因国王乔治一世而命名“陛下剧院”,又因伊莉莎白二世更名为“女王陛下剧院”。而女王剧院就在唐人街对面,我在这里看了四大名剧之一的《悲惨世界》,这部剧常年在这里演出,已超越了《猫》,成为伦敦上演期限最长的一部音乐剧。

剧院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和小情趣,比如Savoy剧院,拐个弯便能看见就是著名的Savoy酒店,它们门口的小路是英国唯一右行的马路。也有剧院是可以安排参观的,比如位于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是英国伦敦地区最负盛名表演歌剧的大型老牌剧院,对于歌剧演员和芭蕾舞演员来说,能在英国皇家歌剧院表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参观了后台、内部建筑、彩排室、道具工作室等,我才了解了整个剧院是如何运作的,舞台是如何有秩序切换的,美轮美奂的道具是怎么制作的,台后的工作让人超乎想象,像台上的演员一样敬业,专注,具有奉献精神。皇家歌剧院有着舒适的红丝绒座椅,圆形的观众区各层挂着金色的壁灯,富丽堂皇,繁琐而有贵族气质,不过餐厅却展现出现代摩登的气息。仅从大门看,实在没想到皇家歌剧院里是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这也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永远不要只通过前门来做出判断。

剧院是一个发生化学反应的奇妙场所。我在新伦敦剧院(New London Theatre)观看的驻场剧目《战马》,到最后一幕重逢,心中紧绷的弦突然断裂的感觉,眼泪止不住流,以前在国内看电影哭会觉得很难为情。灯光亮起来,发现前排的人都在用白色纸巾擦眼泪,我仿佛受到了鼓舞,跟着戏剧流泪不丢人,感性的人可以在这里随性释放。

剧院

不同的剧院,不同的舞台设置确实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Trafalgar Studios观看先锋话剧《女仆》,是我在西区看过的最小巧的剧院,舞台在中央,两面都坐着观众,相互能看到彼此的反应。很多话剧结束后,还会安排观众与主创人员见面,或者举办小型的研讨会,剧场提供给观众与戏剧对话的机会,使所有观众在剧场中都能感受到真正的平等。

戏剧是故事最鲜活的呈现,比起电影屏幕,每部戏都更像现场艺术。一部读起来都会有些枯燥的名著,在这个剧场里重新显现了它的色彩,好的音乐、舞蹈都能让人得到美轮美奂的试听享受。西区剧院也让我相信,世上真的存在表演这门手艺一个剧目在几年时间内,可能只在同一间剧院演出,全年无休,天天演出,周末甚至会有加场。

我在Olivier Awards颁奖现场采访音乐剧《长靴》(Kinky boots)的男演员,他告诉我“虽然每天都在演同一部戏,但每天的观众不同,感受不同,每天都是新的掌声,新的笑声。”伦敦的戏剧演员敬业可专业程度让人侧目,比起其他地方的演员从电影走向戏剧,这里的演员是从戏剧走向电影,从西区走向世间舞台。剧院是演员们的黄埔军校,像海伦•米伦这样的老戏骨受人敬业,并因自己的出色演技获得了爵士勋位。

看音乐剧《Funny Girl》时女主角的妈妈和发小捧着鲜花坐在我的身后,爱看戏的女王说不定就在我们身边,不苟言笑的老绅士们也会跟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伦敦人为戏剧着迷,若不是伦敦人那么爱看戏,想必也出不了莎士比亚这样的人物。

在剧场中,我们既能看戏、从戏中各取所需,并我们从不同的角色身上发现自己的特质,也能意外探索到未曾觉察的人性,以此发现那个真正的自己,从而得到启迪,滋生出新的感觉,我们才不会在现实的生活中丧失感受力的敏感。在伦敦看戏的每个夜晚都是值得铭记的,而收获的远远比一个剧要多,人生如戏,梦在西区。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