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西區看戲,讓我相信世上有表演這門手藝
有天夜晚,我從公爵夫人劇院(Duchess Theatre)看完純喜劇《The Play That Goes Wrong》出來,第一次遇見門口有人這麼晚了還在發戲劇宣傳單,那是一個消瘦的男人,肩膀斜挎着包,像個賣報少年,中長的捲髮搭在肩膀上,鷹鈎鼻上架了一副圓圓的眼鏡。他不但把傳單塞進我手裡,還懷着巨大熱情介紹傳單上是將要上演的另一部喜劇。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英國奧斯卡的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s)是英國分量最重要的喜劇獎,開獎前會有一場提名活動,今年的活動在Rosewood Hotel,現場我見到了許多知名劇目的演員和工作人員,當被主持人提到榜上有名的時候,他們會歡呼鼓舞士氣。

而主持人宣布喜劇獎後,我看到對角線不遠處,一個瘦瘦的男人站了起來歡呼,大概他的樣子實在太好辨認,正是那天晚上給我發傳單的男人。活動結束時,我好奇問他究竟是誰,原來他正是這部戲的出品人。這就是在倫敦西區(West End)看戲,你永遠可以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意想不到的人。
在倫敦要想不看戲都難,在西區不看戲更是難上加難,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劇院,光寸土寸金的西區就占了40多家,隨便走出地鐵站對面就是劇院,一路走在考文特花園,劇院挨着劇院,簡直是一個劇院的叢林。處於誘人的叢林中,怎麼會不為此動心,光是看到如此斑斕的劇院海報,看到歷史感十足的劇院建築,看到進出劇院穿着體面的觀眾,都要被撩起看戲的欲望。
看戲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美國記者,她剛好是報道戲劇這條線的,算半個專業人士,談起心愛的劇目滔滔不絕。我問她,「比起紐約的百老匯,倫敦的西區有什麼不一樣?」她一下就懂了我的意思,關於西區和百老匯的比較人們總是津津樂道,它們都是每日每夜上演着經典劇目的戲劇。她說,「雖然作為紐約人有種驕傲,我身邊的紐約客認為紐約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但是老實說我心目中,看戲第一的地方是倫敦西區,第二是紐約百老匯,第三是多倫多。百樂匯有更多的音樂劇,而倫敦有更多文學的、古典的戲劇,有莎士比亞,紐約很多劇目是從倫敦傳過來的。」我倒願意相信她不是在恭維,西區的劇院確實有着其他地方無法替代的魅力。

也許西區的很多劇目在其他城市也有同時上映,但也許只有在這裡,戲劇幾百年來都是人們重要的文化生活,遠遠早於電影和其他娛樂活動。西區里古老的劇院大多建於19世紀末或者20世紀初,名字往往源於宮廷,或源於街區歷史和創始人。它們規模大小不一,但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傳統,日夜上演經典或者最新劇目。
倫敦看戲也有自己的風格,觀眾是可以在劇院裡喝酒的,每個劇院有自己的酒吧和紀念品商店,開場前和中場休息都可以買啤酒、葡萄酒、雞尾酒以及哈根達斯冰激凌,這裡賣的節目冊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美到足以用來收藏。你可以在酒吧區域跟其他觀眾高談闊論,也可以把酒帶回座位慢慢品嘗。我曾經問過一個劇院工作人員為什麼會在劇院有酒喝,得到的回答是「這是在倫敦,劇院怎麼可以不賣酒呢?」有次路過一家關閉的劇院大門上貼着告示,竟然是因為賣酒的執照到期而關門重組。
無論是音樂劇、舞劇、話劇、魔幻秀、歌劇,還是木偶劇和兒童劇,各種形式兼容在此。另外,成人也不要小瞧了兒童劇,我在考文特花園的劍橋劇院(Cambridge Theatre)觀看兒童劇《瑪蒂爾達》(Matilda),卻意外發現這是一部驚為天人的音樂劇,正義必戰勝邪惡的結局,整個故事中有人性、有血肉,還有極富張力的演出和變換豐富的舞台效果,小演員們也都有着天王天后的才華和氣質。在蘭心劇院上演的《獅子王》每逢周末基本上都是一票難求,多次被評為「來倫敦不可不看的音樂劇之一」。根據童話改編的魔幻音樂劇《壞女巫》(Wicked)是我看的第一部兒童劇,也是從此愛上兒童劇的開端。

我也是到了倫敦才開始一本正經地去看戲,或者說把看戲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買票也成了重要的事。就像過去看電影之前那樣會先查一下戲評,在網上訂票,身邊的朋友也常常交換戲劇的信息,有次跟一個戲迷朋友坐公交車,他突然抱着手機開始搶票,還特別得意地說在新劇放出來時就搶到了,一臉欣喜。很多遊客會在票務中心買票,票務中心大多設置在繁華的商業中心,各個歌劇院的票務信息都可以查到。
工作人員也是實在可愛,有次我在萊切斯特廣場的票務中心買《西貢小姐》的當天票,工作人員竟然不肯做我生意,告訴我劇院自己的票務窗口有更優惠的打折票,劇院在Soho的愛德華王子劇院(Prince Edward Theatre),離得不遠,到那之後我果然買到了打折票。
我偶爾也會在路過劇院時碰一下運氣,看看能不能在西區撞上開場前的打折票,如果能買到退票,那就撿到大便宜了,位置好且便宜,工作人員從不吝惜向你推薦手上的好票。電影看得少了,戲劇看得多了,電影院只會去那麼固定的幾家獨立影院,劇院卻願意嘗試去更多不同的風格。

倫敦西區叫作女王的劇院就有兩家: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和女王劇院(Queen's Theatre)。女王陛下劇院始建於1705年,因歌劇名聲大噪,著名歌劇《卡門》的倫敦首演就是在這裡進行的,後來也成就了史上最成功的娛樂作品《歌劇魅影》。劇院的名稱曾因國王喬治一世而命名「陛下劇院」,又因伊莉莎白二世更名為「女王陛下劇院」。而女王劇院就在唐人街對面,我在這裡看了四大名劇之一的《悲慘世界》,這部劇常年在這裡演出,已超越了《貓》,成為倫敦上演期限最長的一部音樂劇。
劇院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和小情趣,比如Savoy劇院,拐個彎便能看見就是著名的Savoy酒店,它們門口的小路是英國唯一右行的馬路。也有劇院是可以安排參觀的,比如位於考文特花園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是英國倫敦地區最負盛名表演歌劇的大型老牌劇院,對於歌劇演員和芭蕾舞演員來說,能在英國皇家歌劇院表演,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參觀了後台、內部建築、彩排室、道具工作室等,我才了解了整個劇院是如何運作的,舞台是如何有秩序切換的,美輪美奐的道具是怎麼製作的,台後的工作讓人超乎想象,像台上的演員一樣敬業,專注,具有奉獻精神。皇家歌劇院有着舒適的紅絲絨座椅,圓形的觀眾區各層掛着金色的壁燈,富麗堂皇,繁瑣而有貴族氣質,不過餐廳卻展現出現代摩登的氣息。僅從大門看,實在沒想到皇家歌劇院裡是一個如此龐大的系統,這也給我們上了一節課:永遠不要只通過前門來做出判斷。
劇院是一個發生化學反應的奇妙場所。我在新倫敦劇院(New London Theatre)觀看的駐場劇目《戰馬》,到最後一幕重逢,心中緊繃的弦突然斷裂的感覺,眼淚止不住流,以前在國內看電影哭會覺得很難為情。燈光亮起來,發現前排的人都在用白色紙巾擦眼淚,我仿佛受到了鼓舞,跟着戲劇流淚不丟人,感性的人可以在這裡隨性釋放。

不同的劇院,不同的舞台設置確實也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在Trafalgar Studios觀看先鋒話劇《女僕》,是我在西區看過的最小巧的劇院,舞台在中央,兩面都坐着觀眾,相互能看到彼此的反應。很多話劇結束後,還會安排觀眾與主創人員見面,或者舉辦小型的研討會,劇場提供給觀眾與戲劇對話的機會,使所有觀眾在劇場中都能感受到真正的平等。
戲劇是故事最鮮活的呈現,比起電影屏幕,每部戲都更像現場藝術。一部讀起來都會有些枯燥的名著,在這個劇場裡重新顯現了它的色彩,好的音樂、舞蹈都能讓人得到美輪美奐的試聽享受。西區劇院也讓我相信,世上真的存在表演這門手藝一個劇目在幾年時間內,可能只在同一間劇院演出,全年無休,天天演出,周末甚至會有加場。
我在Olivier Awards頒獎現場採訪音樂劇《長靴》(Kinky boots)的男演員,他告訴我「雖然每天都在演同一部戲,但每天的觀眾不同,感受不同,每天都是新的掌聲,新的笑聲。」倫敦的戲劇演員敬業可專業程度讓人側目,比起其他地方的演員從電影走向戲劇,這裡的演員是從戲劇走向電影,從西區走向世間舞台。劇院是演員們的黃埔軍校,像海倫•米倫這樣的老戲骨受人敬業,並因自己的出色演技獲得了爵士勛位。
看音樂劇《Funny Girl》時女主角的媽媽和發小捧着鮮花坐在我的身後,愛看戲的女王說不定就在我們身邊,不苟言笑的老紳士們也會跟我們一起哭一起笑。倫敦人為戲劇着迷,若不是倫敦人那麼愛看戲,想必也出不了莎士比亞這樣的人物。
在劇場中,我們既能看戲、從戲中各取所需,並我們從不同的角色身上發現自己的特質,也能意外探索到未曾覺察的人性,以此發現那個真正的自己,從而得到啟迪,滋生出新的感覺,我們才不會在現實的生活中喪失感受力的敏感。在倫敦看戲的每個夜晚都是值得銘記的,而收穫的遠遠比一個劇要多,人生如戲,夢在西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