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劍橋的橋,你知道多少?
毋庸置疑,劍橋大學是世界最好的大學之一,是無數學子夢想的地方。對多數人來說,去劍橋讀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不過去劍橋旅遊,是容易的事情。
一. 劍橋為啥叫「劍橋」?
劍橋名稱首先和流經城市的河有關。這條河現在叫「Cam」,可歷史上曾有好幾個世紀,這條河一直叫作「Grant」(格蘭特)或「Granta」(格蘭塔)。
據考證,英國早期對該地叫法不一。大約在公元730年,現在的劍橋叫「Grantacaestir」,公元745年有人叫該地「Grontricc」。公元875年的盎格魯-撒克遜歷史中,人們發現該地叫「Grantebrycge」,這是將河名與橋連成一個單詞使用的首例。到了1050年,該地名被寫成Granteceaster,但從1107年起,它被寫成了Cantabrigia(拉丁文)。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的喬叟(G. Chaucer)在14世紀晚期寫過一首題為Reeve’s Tale的詩,其中的第一行就提到了劍橋這個地方,用的是Cantebrigge。在此後的歲月里,該地名曾出現過Caumbrigge,Caumbrege和Camberage等不同的拼法。1478年,該詞拼成了Camebrygge。直到伊麗莎白時期,現在的拼法,即Cambridge,才正式確定下來。
二. 劍橋的橋
劍河上的橋一座接着一座,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對中國人來說,劍橋最有名的橋恐怕是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其實,康橋真的就是劍河上一座普通的橋,只不過是那首《再別康橋》太有名,中國人只要去劍橋,都要去找那座「康橋」。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幾座真正值得去看的橋。
嘆息橋(The Bridge of Sighs)

在劍橋大學所有的橋中,嘆息橋的名氣最大。據說,維多利亞女王參觀這座橋時,讚嘆不已:「這麼秀麗!這麼別致!」
「嘆息橋」位於聖·約翰學院,建於1831年,連接了該學院的老庭(The Old Court)與新庭(The New Court)。它類似一座廊橋,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是半個橢圓形的橋孔,橫跨在劍河上;中間是一條通道,即長廊。與其他長廊不同的是,它的道面不是平直的,而是拱形的,行人過橋要上下坡。橋的兩邊是半封閉的,相互對稱的五對用鋼筋攔護的拱頂水泥框架的玻璃窗,用來採光;上層是平頂,類似一般水泥大橋的橋面,頂面的兩邊均衡地聳立着相互對稱的塔尖狀裝飾。整座橋身的外觀呈淺黃色。
有關它的故事,流傳着不同的版本。有人說,劍橋大學的畢業考試很嚴格,平時不努力學習的學生,考試通不過,拿不到文憑,往往來到這裡嘆息、流淚,後悔莫及。因此,校方把它定名為嘆息橋,以此來警示學生要勤奮學習,不可懈怠;也有人說,之所以叫嘆息橋,是因為校方總是讓犯了錯誤的學生來到這裡,面對河水,兀立反省,作為一種懲罰。學生反省之後,往往嘆息,悔不當初。
其實,最可靠的說法是:威尼斯有一座嘆息橋,通往一座監獄。當囚犯經過那座橋走向監獄時,都會觸景生情,為自己的前途嘆息。劍橋的這座橋,由於結構與那座橋相似,所以建成後,人們也把它叫作「嘆息橋」。看來,「嘆息橋」其實是一座「山寨橋」,不過劍橋山寨得太好,比真品還好。
數學橋(The Mathematical Bridge)

數學橋又稱牛頓橋,是位於王后學院內的一座木橋。看上去挺不起眼,但關於它的故事卻很動聽。相傳,這座橋是牛頓運用數學和力學原理設計建造的,整座橋上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堪稱是個奇蹟。後來,好奇的學生把它拆下來,想看個究竟。誰知拆下容易,恢復難!無論他們用什麼方法,就是恢復不了原樣,連校方也無能為力。最後,不得不用釘子固定,才重新將木橋架起來。
這個故事弘揚了劍橋的一種學風,或者是一種文化傳統,說明劍橋大學的學生好奇心強,敢於挑戰權威,勇於實踐。由此可見,它的影響是積極的。或許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大家才不去考證故事的真實性,普遍採取了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的態度,樂於傳誦。
克萊爾橋(Clare Bridge)

這是一座帶護欄的三孔石橋,位於克萊爾學院後部。它建於1639年,做工精細,造型優美,是劍河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橋。該橋兩邊的護欄上各有七個石球,兩邊相互對稱。自克萊爾學院後門出去往西走,左邊護欄上倒數第二個球的後部,被整齊地切掉了一個15度的角。猜猜看,是什麼原因?據說,建築設計師在設計、建造完這座橋之後,學院僅付給他15便士的設計費。他感到很氣憤,實在難以接受!無奈之下,他發誓要讓這座橋永遠不得完整。於是,他將那個石球切掉了與15便士對應的15度角,從而永遠留下了這個缺口。
最新评论